欢迎来到邓州便民网!
loading
立即发布信息
    邓州便民网 > 热点资讯 > 邓州资讯 >  邓州:从“三贤”之清廉故事中汲取力量

    邓州:从“三贤”之清廉故事中汲取力量

    时间:2023-03-16 14:59:34  编辑:冰云  来源:邓州便民网  浏览:927次   【】【】【网站投稿
     邓州三贤即韩愈、寇准、范仲淹。寇准和范仲淹都是北宋当朝宰相,都因为得罪权贵被贬至邓州。两位在邓期间勤政为民,政绩突出。尤其是范公,在邓期间,建花洲书院,亲自讲学,并写下千古名篇《岳阳楼记》。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祖籍邓州,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,路过邓州时赋诗三首,表达了对邓州的深厚感情。


    明代邓州人建三贤祠,内祀韩愈、寇准、范仲淹,由此三人被称为邓州“三贤”。他们三人身上都闪耀着廉政的历史光辉,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动人故事传承至今。


    范仲淹一笔勾销

    在“庆历新政”时,范仲淹负责考究官员的为官履职情况。他严格执行标准,严明考核纪律,对不称职的一律降黜,对政绩卓著、能守清廉的加以升迁。范仲淹亲自审查各路监司的名册,只要发现不廉贪腐的,便从名册上一笔勾掉,毫不留情地将地方上一批贪腐官吏免掉了。当时枢密副使富弼见此情景,不无担忧地对他说:“一笔勾之甚易,焉知一家哭矣!”范仲淹听了,用笔点着贪官的名字愤愤地说:“一家哭总比一路(路相当于现在一个省)人哭要好吧!”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忠心持廉的品格,成语“一笔勾销”即出于此。


    寇准兴修水利

    寇准在公元995年春,被贬为邓州知州。当时,邓州六门堰等诸多水利工程历经战乱,年久失修。为保证农业生产,寇准决定修缮六门堰。由于资金严重不足,寇准一方面上奏请朝廷拨款,一方面向城内的富商大贾筹资,各级地方长官也分配有筹资任务。寇准乃一介清官,捐了五十两纹银后,就无能为力了,之后凭借深厚的书画功底,通宵达旦进行书画创作,筹措资金。但邓州通判叶文成和判官刘留故意搬弄是非,导致许多官吏不愿捐款。寇准立即免去刘留通判一职。百姓弄清事情原委后,将矛头直指叶文成。叶文成迫于压力,捐了二十两纹银。没多久,朝廷拨款十万两纹银用于修复六门堰等水利工程。


    韩愈业精于勤

    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,其父韩仲卿官至六品级别的秘书郎,为官清廉,在韩愈三岁时离世。虽然韩愈幼年丧父,失去了一位优良的人生导师,但他继承了父亲所创的好学家风。韩愈学习极为刻苦,七岁开始读《四书》《五经》,十三岁就能作文。十九岁时,韩愈开始了赴京赶考的征程,考了许多年,二十五岁才考上,还没有官做。按照唐代的人事选拔制度,考上科举,只是取得一个做官的起码资格。差不多十年之后,他才被人推荐去做了一个九品芝麻官。之后虽然又有些曲折,但韩愈凭借自己越来越响亮的文名,逐渐在大唐官场上有了一席之地。


    邓州三贤之清廉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:范仲淹一笔勾销,勾掉的是贪腐官吏,整治的是官场乱象;寇准兴修水利,从我做起,以上率下,带出了良好的政治生态,带出了良好的社会风气,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;韩愈传承良好的家风,勤勉读书,不是依仗父亲的影响,而是靠知识凭本事做官。他们的故事,向我们诠释了如何做人、做事和做官。为官掌权,要秉公用权、造福一方、发展一方。为官如何做人做事?就是要严格自律、勤廉从政、奋发作为;就是堂堂正正做人,干干净净干事;就是耐得住清贫,守得住清廉,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祉。


    立足新时代,我们不仅要总结他们的丰功伟绩,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、传承并发扬光大邓州三贤的廉政文化,并使之成为邓州的一张靓丽名片。以坐不住、等不起、慢不得的紧迫感,以踏石留印、抓铁有痕的作风,一心为公,执政为民。让邓州涌现出更多的四贤、五贤……让清风吹遍邓州大地!

    0377-62988788